我院吴泽辉副教授团队在《Angew Chem Int Ed》提出构建小分子氯离子通道的新策略

2023-12-06 15:45:47  来源: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
字体:

近日,我院吴泽辉副教授团队在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Self-Assembly of Size-Controlled m-Pyridine-Urea Oligomers and Their Biomimetic Chloride Ion Channel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发现,线性间吡啶二脲衍生物通过引入分子内六角型氢键和分子间氢键,可以自身折叠和组装形成氯离子通道,有望应用于氯离子通道相关疾病的治疗。我院助理研究员陈华龙和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刘亚静为共同第一作者,吴泽辉副教授和吉训明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转运载体和离子通道是细胞内外物质传输的重要途径,其功能的紊乱,会引起脑卒中、肿瘤、癫痫、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中央脊髓性肌病、偏头痛等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发靶向转运载体以及离子通道的放射性探针和普药是诊疗此类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

吴泽辉副教授团队前期报道了首个靶向阳离子转运载体的小分子探针(2S,4S)4-[18F]FPArg(Eur. J. Med. Chem. 2019(183), 111730),在此研究基础上,尝试使用小分子构建载体和通道,明确载体和通道的功能、揭示致病机理以及为相关疾病提供可靠的诊疗药物。课题组与吉训明教授团队合作,通过将不同数量的氢键受体、供体、电负性和手性等因素变化组合,构建并合成了一系列间吡啶二脲衍生物。通过单晶、1维和2维核磁解析、TEMDFT计算、CDDLS证实,该化合物在氢键的作用下由线性分子转为环状结构,进一步借助分子间氢键形成管道化合物。通过质子跨膜、核磁滴定、质谱结合、细胞电生理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实验证明间吡啶二脲3聚衍生物1a可以高效传输氯离子,此研究结果有望应用于氯离子通道相关疾病的治疗。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1701753)资助。该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首都医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大力支持!

 

吴泽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分子影像平台主任。主要从事新型放射性诊断药物和功能小分子的研究。近五年在化学/核医学领域国际著名杂志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Talanta等发表文章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授权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市教委基金1项,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责任编辑:李浩然】